窑门:陶瓷窑炉的组成部分之一,供窑工进窑摆放坯件和开窑搬运烧成品使用。古代除横穴窑和竖穴窑,其余各种窑炉均在前壁开设一门。龙窑、阶级窑由于腰身比较长、除前壁的门外,还在窑室左右壁设若干个门、数量随窑身长度而定,多者可达10个以上。窑门形制,左右两边直立,顶部一般呈拱形。装完坯件后,以粘土或砖等材料封闭,一般留有观火孔和取火样的孔道。 火膛:陶瓷窑炉的组成部分之一,亦名“燃烧室”。因窑炉形制不同,火膛的位置、形状也不尽相同。横穴窑的火膛位于窑室的前方或斜下方,呈甬道状。竖穴窑的位于窑室的下方或斜下方,呈袋坑状或竖坑状。其余各种窑炉的火膛均位于窑室前部,平面呈半圆形、扇形成前窄后略宽的梯形等。底面低于功略低于窑床。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由于窑身较长,需在窑室顶部两测设投柴孔分段烧成。有的投柴孔下有特建的火膛,如阶级窑。有的虽无特建火膛,但窑室底部柴的燃烧处,实际上起到了火膛的作用。北宋中期以后,北方由于煤为燃料,馒头窑火膛内设了炉栅,炉栅下有较深的落灰坑,有的还特设了与火膛相通的通风道。 火道:窑炉的组成部分之一。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横穴窑和竖穴窑火道设在火膛上部,呈垂直状或沟道状。烧窑时,火焰由火膛发起,必须经火道才能进入窑室。其他各种窑炉极少设火道,火焰一般都是由火膛直接进入窑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