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 料 类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 德镇)东乡高岭村发现,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
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
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
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 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
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
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 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
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
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
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
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 工 艺 类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
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
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
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
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 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
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 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 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
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
(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 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 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 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
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 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