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 食具,有陶、瓷制品。器形一般为圆形,敞口,浅腹,平底。陶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器形有敞口浅腹平底盘、侈口浅腹三环足盘、镂孔高足盘、敛口浅腹高圈足盘、折沿六角盘等。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出土的灰陶盘,口微侈,浅腹,平底,下有三瓦状足。东北地区夏家店文化中有假圈足陶盘。西周时期原始青瓷盘为敞口,浅腹,直圈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盘的式样很多。东汉以后,瓷盘直径较大,器形与原始青瓷盘十分相似,通常用作耳杯的托盘。西晋以后,瓷盘成为食具中的主要品种之一,依据不同用途需要,历代烧造式样不断增加,造型更为丰富,出现撇口、敛口、弧腹、折腹、圈足深浅等不同形状。 高足盘 盘式之一,南北朝、隋代瓷器中常见的品种。器形有大、中、小之分。形式为浅盘式,口沿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留有3个、5个或7个不等的支烧痕迹,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清朝雍正时亦有烧制。 海棠式长盘 辽瓷典型器之一,全器若海棠花形,盘面较扁长,折沿,浅腹,平底,多以三彩印花装饰。瓷制品源于木制餐具。这种器物也常见于辽墓壁面。 攒盘 始于明代万历朝,延续至清末的成套餐具。以分割成数件的盘或碗相攒组合为一个整体,故名攒盘或攒碗,又称全盘、全碗。用以盛装不同的小菜或果点。按其件数区别,又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外部多以各种质地的套盒相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