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圈:亦称“砂圈”。在碗、盘类器物施釉后,将内底刮去一圈釉,使胎体裸露,这一环节无釉区域,称之为“涩圈”。涩圈工艺出现于金代,流行于元代北方地区。元代以后仍存在。这类器物叠烧时不用间隔具,将器物的圈足直接置于另一件的涩圈上,装烧简便,节省空间,可提高产量。但器物内底―圈无釉,影响美观,只能作为普通的民用瓷器。 陶衣:陶器表面施加的一层薄薄的物质。以较好的陶土或瓷土经淘洗加工,用水调和成泥浆,涂于陶器坯体表面,入窑烧成后即形成陶衣。陶衣有白、红、赭等颜色。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上,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等陶器也往往涂陶衣。陶衣可以使陶器表面光洁美观,将彩陶花纹衬托得更加鲜明。 化妆土:起瓷器美化作用的一层物质。化妆土是以上好的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器坯体表面,其颜色有灰色、浅灰色、白色等。这种工艺出现于西晋时期浙江金华的婺州窑,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等处也开始采用,南北朝起,湖南、江西、四川、河北等地的窑口相继使用。施用化妆土可以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坯体较深的颜色得以覆盖,釉层外观显得美观、光亮。化妆土的出现为制瓷工业的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高瓷器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