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陶瓷制作之日起,就有陶瓷坯体的干燥问题,干燥工序上联成型下联烧成,直接影响生产的质量、能耗和环境。有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都会认同干燥技术及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窑炉烧成。 [被屏蔽广告]由于技术原因,传统陶瓷生产还未能做到坯体原料低至烧成要求的含水分而完成成型工序,即干法成型并不是很干。当前某些特种成型可以做到颗粒状、粉料含水分2-3%,常压成型的含水分为5-8%(均数6%),塑性成型可在18-23%,注浆成型在29-35%。如果设定坯体入窑水分为0.5-1%以下 干燥去除水分将从10%到30%。通常是5%到28%。一条日产万平方米地砖线,日干燥水分达10吨左右;一条年产1000万件的日用瓷线,每日干燥水分达2吨;年产50万件卫生洁具规模的各种生产线,每日干燥水分达16吨。这些水分要蒸发掉需要耗用热能、通风能;干燥过程还要讲究稳定、均匀和速度,不然的话会出现开裂、色差、变形等缺陷;含有很多水汽和有害物的干燥气体的排放需要考虑不对环境造成损害。这也是讲干燥的全部内容。 这些年来干燥工艺的最大进步就是由不可控的自然干燥走向可控的强制干燥,但并没有很大的动作或实质性突破性的进展。陶瓷生产干燥的许多问题在等待解决。 作为视点有几个想法: 1、 现在能源太紧张了,多少年来有人想搞不用烧成的陶瓷生产,应该鼓励探讨,但估计难度颇大。倒不如先对低水分成型工艺进行探索,例如粉料水分降至1-2%能完成成型的话,一些生产线的干燥器便可以和烧成窑适当对接,坯体的干燥耗能大大降低,色差变形等一些问题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即综合效益是很大的。 2、 太阳能的利用在干燥技术上会有很好的前景。 3、 由于国内很通行余热干燥工艺,热利用效率和环保必须引起重视。 4、 干燥器设计水平必须跟上,过去一些干燥紧凑、热利用好、少占土地等优势要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