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对瓷器的具体定义,一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份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莫来石成份;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性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2、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4、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致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5、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我国的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瓷器,而在1800年前的东汉,便能产生成熟的瓷器了。从历史文献看,西汉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已经有了“瓷”字;而晋代的许慎在《说文》中对瓷字还做了具体解释,说瓷是“瓦之坚者也”。但对瓷的起源,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现代科学手段之用于瓷器研究,目前商周起源论已占压倒的优势。 瓷器的出现,为人类文化和物质文明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由于瓷器的坚固耐用,洁净美观,不易腐蚀,又远比金、银、铜、玉、漆器造价低廉,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因而发展迅速,很快取金属和漆制器皿而代之,成为人们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瓷系 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制瓷业便从南方扩大到北方。而在北魏至北齐,北方瓷器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如造型粗犷、浑厚质朴;胎体厚重,胎色成灰,结构粗糙;结实耐用,釉薄质强,颜色灰黄;在胎料的化学组成和烧成温度上,都与南方瓷器有明显的区别,从而形成了北方瓷系。与此相对应,便是南方瓷系。
南北方瓷系的形成,为唐宋名窑的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瓷枕:什么是“瓷枕”?枕头是人们日常起居的重要生活用具。中国古代的枕头最早是以天然石块制作的,以后又逐步扩大到使用木、玉、铜、竹、瓷等材料。其中以瓷枕的数量最多,应用最为广泛。同其它日用陶瓷一样,它是随着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唐朝时(公元618~907年)开始大量生产,两宋及金、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最为鼎盛,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也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瓷枕的发展史上,以宋代(公元960~1279年)北方磁州窑系所烧的瓷枕最具有代表性。这一时期生产的瓷枕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包括几何形枕、兽型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瓷枕的装饰纹样也多彩多姿。较为普遍应用的纹饰有动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等。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文化、习俗、时尚、追求等方面。这一点尤其以带有文字纹饰的瓷枕所表达出的最为明显。 古代瓷枕的装饰手法按照不同朝代、不同产地也各有差别。唐和五代(公元7~10世纪)以前的瓷枕多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宋金时代(公元10~13世纪)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装饰手法。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瓷枕所展现出的工艺、艺术成就也越来越辉煌。 除了宋代的磁州窑系之外,中国南北各地的许多著名瓷窑都曾烧制过精美的瓷枕,各地所产的瓷枕在工艺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也各有特色,其总体风格与相应的时代和瓷窑特色相一致。 瓷塑 亦称“瓷雕”。即瓷器的圆雕艺术品,如佛像、神仙、童子、禽兽、俑等,也包括谷仓罐、皈依瓶等器物上的人物、楼阙、禽兽以及瓜瓠花果一类象生作品。其制法有捏塑、模范印坯和注浆等几种,并有素瓷、色釉和加彩的不同。陶瓷史上以德化白瓷,石湾广均以及景德镇加彩瓷塑为著名。宋代吉州窑的舒翁、舒娇,明末德化窑的何朝宗,清代景德镇的六十四等均为著名的瓷塑家。 据记载,清朝已有了专门从事瓷雕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昌盛和统治者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设置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由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推举,镌刻书法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已有人能用钢刀在瓷板上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绘画作品,且栩栩如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到了这一时期,瓷雕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同治至光绪年间,北京的书画家邓石如等人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瓷雕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