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俑:陪葬俑是用来代替活人殉葬的人形明器。以陶、木俑最为常见,也有石雕俑、瓷俑、金属俑等,是一类很有时代特色的雕塑艺术品。陪葬俑盛行于战国至隋唐,宋代以后,由于纸制明器的盛行,陪葬俑才逐渐少了起来,在明代只有在王公大墓中偶有发现。
南宋瓷俑
陪葬俑的功能是陪葬墓主人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的奴仆、卫兵等,因而陪葬俑的形象主要是用来象征墓主生前所拥有的奴仆、卫兵、仪仗、乐舞伎等,很少有墓主人的形象。
目前,三国、西晋俑发现不多,其中,较重要的发现有如下几处:
在湖北鄂州东吴将军墓中出土的奴仆俑、穿山形甲的武士俑,人面蹄足镇墓兽以及刻有“孙将军门楼”铭的青瓷院落模型。.西晋青瓷俑仅发现于长江流域大墓之中,长沙金盆岭第5号、第9号西晋墓中出土青瓷俑75件,其中有戴高冠执板的骑马俑、持各种食物的侍从俑,数量较多的是执刀盾的赤足步兵俑和骑马吹奏乐器的俑。这些俑在墓中组成了盛大的出行行列。此外,还有单件的青瓷俑。这些青瓷俑造型拙笨,比例不准,但人物的动态较为生动,头部及脸部刻画得较细,能够表示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如“西晋青瓷对坐书写俑”,为两个戴高冠,穿长袍的文吏,隔书箱而坐;一吏手执笔、简,似正在书写的样子,另一吏手持一案,案上有简册,似在对另一吏讲述些什么。两吏形象除头、冠稍微细致外,其余大部分都很简略,依然是汉代陶俑风格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