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计了钛酸铝(AT)对堇青石质窑具机械强度和抗热震性的影响,分析了窑具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堇青石质窑具,钛酸铝,机械强度,抗热震性,微观结构 根据钛酸铝的特性,在使用AT材料时,最重要的控制因素是抑制AT材料的中温分解和通过复合材料来提高材料整体的机械强度。目前有研究表明,通过控制AT的颗粒大小和形状[1],以Mgo 、Fe2O3等作添加剂[2],加入莫来石[3]等都可以抑制AT分解。本试验中,把AT掺入堇青石-莫来石窑具试样配方[4]中,通过降低材料整体的热膨胀系数来提高堇青石质窑具的抗热震性能。 1 实验配方和结果 在文献[4]的配方5-A基础上,于骨料中掺入钛酸铝代替堇青石细粉,其具体配方(质量分数,%)为:堇青石粗颗粒38.5,中颗粒4.5,钛酸铝7,结合剂50。掺入钛酸铝的试样7-A与未加钛酸铝的试样5-A的性能比较如表1所示。 表1试样7-A与5-A的性能比较 Table 1 Contrast of properties of sample 7-Awith sample5-A 编号 | 体积密度/(g.cm-3) | 气孔率/% | 抗折强度/Mpa | 强度保持率/% | 热震前 | 热震后 | 热震前 | 热震后 | 热震前 | 热震后 | 7-A | 1.947 | 1.932 | 29.79 | 33.24 | 12.16 | 10.05 | 82.69 | 5-A | 1.801 | 1.754 | 33.85 | 35.02 | 15.10 | 10.75 | 71.19 |
从表1可以看出: (1) 与试样5-A相比,掺入钛酸铝的试样气孔率降低,体积密度升高,说明掺入钛酸铝后试样的内部结构变得致密, (2) 加入钛酸铝后,试样热震前抗折强度下降明显,热震后的抗折强度下降较小,强度保持率有很大提高,说明堇青石-莫来石质窑具中掺入钛酸铝对强度不利,但对其抗热震性能有利。从综合效果考虑,对于配方5-A而言,钛酸铝不失为一种好的外加剂。但是,在试样7-A的烧成过程中,部分试条在垂直方向因重力作用发生了弯曲。 2 XRD分析 从掺入钛酸铝的试样7-A烧成前后及热震后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看出: (1) 试样中钛酸铝的三强线的d值依次为3.358、2.656、4.716,其三强线中的第一强线(d=3.358)与堇青石的第五、八强线(d=3.381,3.369)、莫来石的第一强线(d=3.39)重叠;第二强线(d=2.656)与莫来石的第七强线(d=2.694)、堇青石的第九强线(d=2.647)重叠;第三强线(d=4.716)与堇青石(d=4.67)重叠。由于钛酸铝的掺入量较少,所以除三强线外的其他峰值由于其本身相对强度就较弱,掺入到试样7-A后,更无法作为判断依据。 (2) 由于钛酸铝的三强线无法作为判断依据,所以只能用图谱中钛酸铝分解后的产物――金红石的峰值变化来间接反映钛酸铝的分解情况。金红石的峰值变化来间接反映钛酸铝的分解情况。金红石的三强线的d值依次为3.25、1.69、2.49,除了第二强线与莫来石、钛酸铝的峰有重叠外,其他两个峰与所有晶相的任何一个峰都没有重叠现象,这对判断有没有金红石晶相产生十分有利。金红石第一、三强线(d=3.25、2.49)烧成前的相对强度依次为12、18,烧成后和热震后的相对强度均为0。这说明在烧成过程中不但钛酸铝没有反解成金红石,而且还有金红石与刚玉合成的钛酸铝,这也证明了试样7-A中的钛酸铝晶非常稳定。究其配方中金红石的来源,从对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和XRD分析结果来看,主要来自钛酸铝原料,钛酸铝原料虽然按化学组成计算是氧化铝成分过量,但从其XRD分析结果中d=3.245的峰值相对强度为21来看,合成钛酸铝的反应不完全,有金红石晶相存在。 (3) 试样中红柱石的三强线(5.549,4.531,2.774)在烧成前相对强度依次为36、25、40;烧成后相对强度均为0。这说明在试样烧成过程中红柱石相完全转变为莫来石。 (4) 试样中莫来石的三强线(3.39,3.428,2.206)在烧成前相对强度依次为99、39、31;烧成后相对强度为100、61、53;热震后相对强度为99、53、45。莫来石三强线的相对强度在试样烧成后有明显提高,说明在烧成过程中有大量莫来石产生;而热震试验后其相对强度均有所减弱,说明在热震过程中有少量莫来石晶相被破坏。 (5) 试样中堇青石的三强线(8.45,3.039,3.142)在烧成前相对强度依次为91、69、86;烧成后相对强度依次为99、65、63;热震后相对强度依次为68、60、57。总的来讲,堇青石三强线的相对强度有明显减弱趋热。这一现象与试样5-A、6-A[4]中的堇青石峰值无明显变化不同,说明掺入AT的试样7-A,在试样烧成和热震过程中,有少量堇青石晶相被破坏。 3 显微结构分析 试样7-A烧成后的SEM照片见图1,热震后的SEM照片见图2。从图1、2可得出以下结论: (1) 试样7-A烧成后,颗粒间通过固溶体物质连接在一起,结构错综复杂,但分布均匀,气孔大小也基本均匀,放大后的气孔内部小颗粒也通过固溶体状物质连成一片,结合情况良好(图1)。 (2) 热震后试样的结构变得疏松,颗粒间有颗粒团形成,颗粒团间的缝隙明显比其他地方大,试样的结构变得不均匀,说明颗粒间结合的这种固溶体状物质强度不高,虽然在热震前结合完好,但热震后遭到破坏。放大后气孔内部的大颗粒边缘变得模糊不清(图2)。 (3) 从试样的SEM照片中,看不到明显的柱状晶体。 4 分析与讨论 钛酸铝的分解是由于Al3+、Ti4+离子的大小比其所占据的八面体空间小得多,受周围离子的束缚较弱,有较大的运动空间。当温度升高时,Al3+、Ti4+离子获得能量而振动加剧,较高能量的离子,就可能摆脱其他离子束缚而离开平衡位置,原来的八面体就产生畸变并影响到附近的晶格,从而使AT晶体结构遭到破坏,分解成刚玉和金红石[5]。 当AT材料中有Mg2+存在时,由于其离子半径与Al3+、Ti4+离子半径相近,可固溶于钛酸铝晶格中,形成置换型固溶体。且Mg2+离子半径较Al3+、Ti4+离子半径大,受周围离子的束缚也较强,所以起到稳定晶格,防止AT材料分解,提高其稳定性的作用[6,7]。Buscaglia V[8]等人认为,在用金红石和刚玉合成钛酸铝时,当原料中含有2%的MgO杂质时,对钛酸铝的合成是有利的,从对试样7-A烧成前、后,热震后的XRD分析结果来看,钛酸铝不仅在高温下没有分解,而且配方中原来的金红石杂质与刚玉合成了钛酸铝,这一现象证明了由于堇青石中Mg2+的存在,不仅阻止了钛酸铝的分解,而且促进了钛酸铝的合成。XRD分析结果还表明,试样7-A堇青石晶相的含量减少,这既为 Mgo和AT形成固溶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反映了由于这一原因使试样7-A中堇青石骨料的强度遭到破坏。 Kim I J[9]研究表明,当AT材料中存在莫来石时,AT的稳定性可达到80%。Huang Y X[10,11]的进一步研究指出,当AT材料中掺入25%莫来石时,由于莫来石覆盖在AT表面,会有压应力的作用,可以提高AT材料的晶格稳定性,从而阻止AT分解成金红石和刚玉,且当存在少量过量的玻璃相时,会促进AT材料的合成。本实验将AT作为添加剂加入试样中,莫来石阻止AT材料分解的效果必然也更加明显。实验结果也表明AT在烧成过程中十分稳定,没有分解迹象。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当试样中掺入钛酸铝后,由于堇青石中Mg2+的大量存在,防止了钛酸铝的分解,且促进了钛酸铝原料中金红石残余相向钛酸铝的转变,从而降低了试样7-A提供了好的抗热震性,这一点从试样7-A热震前后的强度保持率高达82.96%能得到证明。从试样的SEM照片来看,AT与堇青石中Mg2+形成固溶体在堇青石骨料间起着粘接作用,但由于其与堇青石骨料间形成的固溶体强度不高(从热震前后颗粒间结合情况的变化可以证明这一点),且破坏了堇青石骨料的强度,使得试样7-A的热震前后抗折强度均低于5-A。另外,固溶体的存在促进了烧成过程中液相流动,在降低试样气孔率,提高内部结构致密的同时,也导致试样在烧成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形。 5 结论 加入钛酸铝可以提高堇青石质窑具的抗热震性,但对原制品的机械强度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且在烧成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形。掺入钛酸铝的工艺要求比较严格,其掺入量要适中,否则较难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